【广西日报】刊发我校贺祖斌校长理论文章《推进新文科建设 回应新时代需求》

2021/03/30 10次浏览 分类:新闻动态

3月30日,《广西日报》第5版刊发我校校长贺祖斌教授理论文章《推进新文科建设 回应新时代需求》。

文章从深刻认识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文科建设的着力点;创新文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建立一种具有全球视野与“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新文科教育体系,对于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文章转载分享。


推进新文科建设 回应新时代需求

贺祖斌

在传统的分科体系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界限分明,甚至壁垒森严。在知识更迭、学科交叉融合加速的今天,这种人才培养机制和学科发展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因此,建立一种具有全球视野与“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新文科教育体系,对于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重大意义

2019年,教育部等13个部门正式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其中,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文理相融,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和创新合作能力的新时代卓越人才。

新文科是一种新思维。当前,社会问题日趋复杂多变,文科学科发展从分化走向综合,跨学科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紧缺。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旨在寻求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强调在学科发展中注重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不断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更新升级,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文科是一种新方法。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等新兴科技,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新科技的概念和方法,也全面融入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研究之中。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人文社科研究,是激发思想活力、开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方法。

新文科是一种新变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新文科的提出,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它并不是对传统文科的简单否定与替代,而是传承、发展、改革与纠敝,是传统文科的自我革新。较之于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等外部因素的推动,源于文科内在更生的要求更为急迫。只有这样,才能建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科体系。

总之,推进新文科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文科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只有与时俱进、积极求变、主动应变,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深化学科专业改革,积极创新理论体系和学科话语体系,才能在推进新文科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牢牢把握新文科建设的着力点

遵循文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牢牢把握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方向,聚焦新领域、研究新范式、满足新需求,使高等文科教育更具时代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聚焦产业变革中的新领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出现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等大量新兴技术领域。面对这种颠覆性的科技进步,人文社会学科必须紧跟步伐,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加大对未知空间的探索力度,强化与理学、工学新兴领域的交叉融合。

聚焦文科研究领域的新范式。新科技、新产业、新经济迅猛发展,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客观上正在促使传统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范式发生转变。新文科在科学研究上紧密依托大数据分析和处理、人工智能技术等,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文科增长点,丰富了文科研究领域。

聚焦人们生产生活的新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新文科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人文学科需要关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的新诉求,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新方法,推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新闻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智能化建设。

创新文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新文科建设,既要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进展,又要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科知识发展规律,促进跨学科交叉、多学科协同、文理科融合,积极创新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需求导向,推进新文科研究范式转型。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题中之义。只有关注社会需求、对接发展需求,推进学科耦合,强化开放与协作,才能引领带动文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一方面,文科领域各学科专业之间要加强融合贯通;另一方面,文科要与理工农医等学科开展跨界合作,加强与不同学科的对话、交流、碰撞、耦合,推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文科知识创新成果,共同解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高校应基于自身学科优势,组建跨学科复合型的研究团队,开展政策研究、区域研究,培养专门人才,建立人文社会科学新型智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

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培育新型交叉学科。当下,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日益紧密,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增长点是形势所迫、发展所需。培育新型交叉学科,大力发展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结合的新兴文科专业,实现文科建设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科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思维的拓展。打破学科壁垒,既要打通人文学科内部、社会科学内部的壁垒,又要打通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壁垒,更要打通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壁垒,以此推进文科领域内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和拓展,推动文理交叉、文工交叉、文医交叉等新兴领域的发展。高校应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改造和升级传统学科,大力培育新型交叉学科,倡导和推广交叉融合的理论研究范式,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坚持目标导向,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新文科建设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路径,切实转变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评价观,努力培养交叉融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一是以培养社会科学家为目标,打造一批文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高地和协同创新中心,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度融合,构建互融、互通、共学、共享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实现新文科、新工科协同发展。二是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做强做优传统专业,积极发展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实现文科与理工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提升新文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三是以学科质量为标准,抓住师范专业认证和工程专业认证的契机,加快构建“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式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作为省部共建高校,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深入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模式创新,启动实施独秀培养计划2.0,立项建设包括创新创业精英班、卓越教师班、卓越法律人才精英班、卓越设计人才班、卓越职教师资班在内的14个独秀班,积极探索新文科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


原文链接:http://gxrb.gxrb.com.cn/html/2021-03/30/content_1758071.htm


 报道截图